凯发平台-凯发旗舰厅 > 四川小吃 > 越文化 越之风物——越窑青瓷
2023
05-30

越文化 越之风物——越窑青瓷-凯发平台

 越文化  越之风物——越窑青瓷 四川小吃

“九秋风露越窑开,夺得千峰翠色来。”这是唐代农学陆龟蒙的一首反映越窑瓷釉色特点的诗,犹如碧玉般晶莹,或嫩荷般透翠,或层峦叠翠般舒目。

越窑青瓷是中国最久远的瓷器之一,器形丰富,具有装饰的特点,有刻花、划花、印花和堆贴等手法,秘色瓷造型清秀,胎体莹薄,釉质青翠,胎质细腻坚硬,青释亮泽,颇富有生活情趣,尤其在五代的秘色瓷成为越窑青瓷的高峰。越窑青瓷因其釉色清澈碧绿、如冰似玉,给人捉摸不定的感觉,而被誉称为“秘色瓷”,享誉世界,是世界公认的“瓷母”。

越窑青瓷(取自平水上灶官山窑土烧制)

“碗,越州上,鼎州次,婺州次,岳州次,寿州、洪州次。或者以邢州处越州上,殊为不然。若邢瓷类银,越瓷类玉,邢不如越,一也;若邢瓷类雪,则越瓷类冰,邢不如越,二也;邢瓷白而茶色丹,越瓷青而茶色绿,邢不如越,三也。晋杜敏《荈赋》所谓器择陶拣,出自东瓯。瓯,越也。瓯,越州上口唇不卷,底卷而浅,受半升已下。越州瓷、岳瓷皆青,青则益茶,茶作白红之色。邢州瓷白,茶色红;寿州瓷黄,茶色紫;洪州瓷褐,茶色黑;悉不宜茶。”茶圣陆羽《茶经》中写道,他高度肯定了越州的瓷窑,指出了越瓷的青色特性,认为青色瓷碗最配茶叶。

自古陶重青品,晋曰‘缥瓷’,唐曰‘千峰翠色’,柴周曰‘雨过天青’,吴越曰‘秘色’,最早提到瓷的文献是《西京杂记》中的《酒赋》:“醪酿既成,绿瓷既启。”

宋《嘉泰会稽志》卷十八?杂记有载:“越州秘色瓷器,世言钱氏有国日作之,臣庶不得辄用,故云‘秘色’。按《陆鲁望集?越器》云:‘九秋风露越窑开,夺得千峰翠色来。好向中霄盛沆瀣,共嵇中散斗遗杯’乃知唐巳有秘色,非钱氏为始,今耀州陶器名曰‘越器’”。并在卷十?水?山阴县也记载了官渎地址:“官渎,在县西北一十里,《越绝》云:勾践工官也。”

《绍兴县志》第三册文化人物集?第三十七编?第一章文化遗址记载了考古部门发现的绍兴史前遗址窑址有二个:马鞍镇马鞍仙人山窑址、马鞍凤凰墩窑址。商周遗址四个:齐贤镇朝阳村壶瓶山遗址、越城区西施山遗址、袍谷里袍谷遗址、安昌镇后白洋遗址,印纹硬陶、夹砂红陶、泥质灰陶、泥质红陶、原始瓷等鼎、罐、盆、碗、盂等器物。印纹陶纹饰多样。

越窑窑址记载了考古部门发现的春秋战国窑址四个:即皋埠镇上蒋东堡村东堡印纹陶窑址、吼山村吼山东坡吼山原始青瓷窑址、富盛村万户村渡桥头万户印纹窑址、倪家娄村的富盛印纹陶窑及原始青瓷合烧窑址。汉晋六朝窑址七个:夏履车水岭窑址、夏履陶官山青瓷窑址、夏履窑灶头青瓷窑址、兰亭娄家坞青瓷窑址、九岩青瓷窑址、富盛青瓷窑址、禹陵庙湾青瓷窑址。唐宋窑址三个:平水镇上灶官山青瓷窑址、东湖桐梧村缸窑青瓷窑址、富盛倪家娄釉陶窑址。

而在《平水镇镇志》也记载有,建于南朝平水镇剑灶村中灶判官园青瓷窑、唐代羊山西北坡的羊山青瓷窑、北宋上灶村官山南坡的上灶官山青瓷窑共三个窑址。

从越州多地大量出土的各种生活器形青瓷表明,越州的青瓷业发展相当繁荣。另一方面,从出土的水盂、笔筒和砚台的出土表明,江南文人与青瓷之间的密切联系。瓷业很可能是土著豪族庄园经济的组成部分。东晋时代,正是王谢家族占山封泽、畅游山水之际。北方渡江世族在会稽郡发展了山水诗、书法等高雅艺术,以雅成俗。

在唐初,邢瓷的地位很高,在社会上非常普及。陆羽将越窑和北方最主要的邢窑比较,推崇越窑类玉、类冰的高雅品质,使越窑青瓷在全国获得了高度的知名度和认同感。越州的青瓷再次得到了崛起,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唐开始对于青瓷审美的兴起。

如顾况《茶赋》中有:“舒铁如金之鼎,越泥似玉之瓯。轻烟细沫霭然浮,爽气淡云风雨秋。”诗句用高超的艺术手法,构建了这篇优美的《茶赋》,使人能感同身受,深深地沉浸在了对大唐“茶文”的审美愉悦之中。孟郊《凭周况先辈于朝贤乞茶》有“蒙茗玉花尽,越瓯荷叶空”诗句,也盛赞越瓷的晶莹润泽,清澈碧绿之美。另外,还有许浑《晨起》中的“越瓯秋水澄”;李涉《春山三朅来》中的“越瓯遥见裂鼻香,欲觉身轻骑白鹤”;郑谷《送吏部曹郎中免官南归》诗:“箧重藏吴画,茶新换越瓯”;又《题兴善寺》中有“藓侵隋画暗,茶助越瓯深”;韩偓《横塘》诗:“蜀纸麝煤沾笔兴,越瓯犀液发茶香”。施肩吾的“越碗初盛蜀茗新”;晚唐、五代人徐夤《贡余秘色茶盏诗》描述秘色瓷道:“捩翠融青瑞色新,陶成先得贡吾君。功剜明月染春水,轻旋薄冰盛绿云。古镜破苔当席上,嫩荷涵露别江濆。中山竹叶醅初发,多病那堪中十分。”可见秘色瓷应是青色的,偏重湖绿色,注重釉色的玉质感,陆龟蒙就形容越瓷“姿如圭璧,色似烟岚”。青瓷在晚唐已经具有半透明、玉质化的效果,具有珍稀、神秘的意味,进入了宫廷艺术的范畴。使越窑青瓷的优势从统治浙江地区的吴越国,以秘色瓷向北方中原政权进贡。唐代瓷器曾有南青北白之说,就是北方的邢瓷和南方越州瓷,两者都是朝廷主要贡瓷。然而到了五代由于战乱,北方白瓷衰弱,只有越窑青瓷一枝独秀了。

越瓷作为茶具风气很是盛行,越瓷还从唐代开始就出口到巴基斯坦、伊朗、埃及、日本等许多国家。“celadon”(雪拉同)成为了越窑青瓷的外文名。越窑经过五代的发展,到北宋中期后逐渐走向衰落。宋室南渡,越窑一度复兴。对南宋时期的越窑烧造情况,文献有不少记载。秘色瓷做工精细,在平民很少有用。因秘色瓷的产量低,数量很少。清代乾隆皇帝的“李唐越器人间无,赵宋官窑晨星稀”也正是对秘色瓷产量与质量的感慨。

近二年来,随着追求高品质文化时代的到来,许多越文化爱好者深挖这一精品文化,有学者专门在平水镇剑灶村的上灶官山窑址一带取土进行烧制,已经作出了成功探索。笔者看到,这些取自越窑越土烧制的现代越窑青瓷不但传承了湖绿色彩,其雕花工艺也是栩栩如生,茶碗、花瓶等瓷产品其光感圆润,高雅美观,还富有玉质感,令人赏心悦目,配以绿茶泡制,一股清香扑鼻而来,让人爱不释手。难怪乎,它能成为唐宋时期上流社会人物的“尤物”。相信在不久的日子里,越窑青瓷这一传统精粹在越文化的大力推广下,重见于世并得以重放光芒。

作者:四川特产
四川特产